云南保山昌宁,寒冬腊月里的豆腐香飘四溢

随着腊月的到来,年味逐渐浓厚,家家户户开始为过年做准备。在保山昌宁,有一个传统习俗一直流传至今——那就是制作豆腐。

在耈街彝族苗族乡的村寨里,制作豆腐、腌制豆腐、酥豆腐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每到这个时候,乡里处处弥漫着豆腐的香气,与年猪的烧肉味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寒冬腊月里最美的乡愁味道。

近日,金马村穆家村民小组的禹建芝家正忙着制作豆腐,一家人为年前的豆腐销售铆足了劲。虽然乡村制作豆腐的方法与工厂不同,但除了打浆时大多从石磨变成了打浆机,其他的程序依然坚守传统,因为大家都认可这种传统味道。

每天清晨,随着土灶里柴火的熊熊燃烧,炊烟袅袅升起,禹建芝一家就忙碌起来。只见大锅里豆浆热气腾腾,豆香四溢。当豆浆烧开,就要加入适量的石膏水“点”豆腐,经过一番熟练操作,豆浆就神奇地凝固成了豆腐脑。

禹建芝介绍:“每年腊月,都是我们制作豆腐最忙的时候,一天会做150斤豆子。我们家的豆腐又白又嫩,大家都喜欢买,而秘诀就在于‘点’豆腐的时候加了生豆浆。”

待豆腐脑沉淀得差不多,便开始上槽做豆腐。在离主锅不远的地方,有一个专门压豆腐的槽案。案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木制槽子,铺好包布后,用瓢将刚刚熬好的豆腐脑舀入槽子内。收拢好包布,再在上面盖上大木板,压上石头。禹建芝在熟练地操作着,等浆水流尽,掀开包布,一块块软滑的豆腐便做成了。

白豆腐做成后,既可以直接用来做各种菜肴,也可以进一步深加工。做霉豆腐就是其中一种。做霉豆腐用的豆腐脑也另有乾坤,需要把豆腐脑搅碎一些再上槽,这样压得更板扎,豆腐块更加硬实,通过晾晒以及堆焐后成型。

禹建芝说,在大多数耈街人的记忆里,还留存着踮着脚尖围着石磨和灶台,在桌边等着豆腐凝固,热乎乎的豆腐脑端上桌的记忆。一碗可甜可咸豆腐脑下肚,鲜嫩爽滑,满口溢香,那是童年的记忆,也是家的温暖。

耈街人对豆腐的热爱,还体现在家家户户的宴席上。无论是什么样的宴席,都少不了豆腐的身影,这也是禹建芝忙碌的原因。酥豆腐是必备的八大碗之一,外酥里嫩,口感极佳;霉豆腐经过发酵后,炸至金黄酥脆,再蘸上特制的调汁,美味无比;而腌豆腐,其实是对霉豆腐的进一步升华,既是长时间酝酿的美味,也是佐餐必备的佳品。

将豆腐切成块晒干,发酵成霉豆腐,在此基础上拌上盐、辣椒粉、花椒粉及姜末调制的腌料,密封保存数日,一罐腌豆腐就做成了。腌豆腐能存放一年甚至几年,而且每一段时间都有不同的味道。打开腌豆腐的坛子,独特的香气扑鼻而来,每一口都是时间与食材的完美结合。

在耈街,还流传着一句俗语:“卖豆腐不会贴本”。一方小小的豆腐,朴素中见精致,平凡中有美好。豆腐里,蕴含着耈街人的生活智慧,人们所追求的日子,其实不过是清粥小菜、岁月静好、白菜豆腐、四时安稳。年味渐浓,耈街人正在用这份简单与美好,迎接新春的到来。

图片由昌宁融媒提供

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杨概林 茶利芝 李姝颖 辉晓蕾 摄影报道

一审 孙琴霞

责任编辑 罗秋旭

责任校对 易科彦

主编 严云

终审 编委 李荣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