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最猛CP神话,既谈感情也搞事业

长安最猛CP神话,既谈感情也搞事业

盛极而衰的中唐时代,除了政治上采取多种政策谋求中兴外,文学实践上也进行着诗文革新运动:古文运动和新乐府运动。前者由韩愈(768-824)和柳宗元(773-819)倡导,两人不约而同地举起了“复古”的旗帜,提出“文以载道”、“文以明道”的口号,提倡学古文,习古道,促使文体文风改革,由骈而散,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。作为古文运动的代表,韩愈和柳宗元还成为了“唐宋八大家”中仅有的两个唐朝作家。


作者:九歌


唐德宗贞元十九年(803),自正月到七月,长安连月不雨。

七月刚过,韩愈由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,和柳宗元、刘禹锡做起了同事。其时这三人都任监察御史,相处融洽,关系最好,用韩愈本人的话来说就是:“同官尽才俊,偏善柳与刘”。然而韩愈升官不到半年,即被出贬为连州(今属广东)阳山县令。

这年年底,韩愈向德宗上表反映关中天旱人饥、流民遍野的惨状,请求缓征各种赋税,以待来年。结果,只是建议缓征,并非免征,韩愈仍然遭到贬谪,逼使立即出京。一同被贬的还有监察御史张署、李方叔。

韩愈心生愤怒,连带着对柳宗元和刘禹锡产生了怀疑。柳、刘两人在朝中皆属于王叔文革新一派,而他私下曾对柳、刘说过不满王叔文等人的话,所以他疑心是柳、刘泄漏了谈话内容,因而招致了报复。但随即他又打消了怀疑,他深知柳、刘的品行,即使政治立场不同,也不会干出陷害友人的勾当。

事实是司农卿兼京兆尹李实在德宗问起关中情况时撒了谎,他骗德宗说“今年虽旱,谷田甚好”(《旧唐书·李实传》)。德宗晚年昏聩无能,对李实偏听偏信,以致贤臣遭逐遭贬,奸臣愈发骄横。

韩愈受此无妄之灾,就连到了宋朝,苏轼在感慨自己命运不济时,都还在说,历史上只有他和韩愈命最不好,大概是因为他俩都是摩羯座。


杜甫之死,韩愈三岁而孤

韩愈在长安降生时,安史之乱刚过去五年,唐王朝经此动乱元气大伤,由盛转衰。

作为安史之乱的亲历者,杜甫已经五十七岁了。他晚年出蜀,乘舟顺江而东,这年冬天漂泊到了湖南岳阳,泊舟岳阳楼下。登岳阳楼,凭轩远眺,记忆翻涌上心头,他想起了昔日在洛阳与李白的相遇,酒酣诗浓江山丽,转眼内乱骤起,李白死去。而他如今也年老体衰、一身病痛,靠饮药维持生命;国家多灾多难,藩镇跋扈,宦官专权,国困民穷!江风飒飒,裹挟着杜甫的满面泪水,一并灌注到了那些沉郁顿挫的诗章里,成为历史的见证者。

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

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

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

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

——杜甫《登岳阳楼》

两年后的冬天,杜甫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去世,终年五十九岁。这一年是代宗大历五年(770)。

杜甫死之年,韩愈的父母相继去世,韩愈三岁而孤,由长兄韩会、长嫂郑氏抚育。韩愈从小在长安洛阳两地长大,直到十岁那年,韩会被贬到岭南韶州作刺史,全家南迁,他才随之离开了都城。没过两年,韩会病死于韶州刺史任所,韩愈随嫂子扶兄柩回到了故乡河阳(今河南孟州)归葬。此后,韩愈便在河阳故居,辛勤读书,比一般的孩子都要自觉懂事。

但是很快中原就不能住了。“五王二帝”生乱,谋求争夺统治权,长安兵变,德宗仓皇出奔奉天。河南河北烽火狼烟四起,久不安宁。

韩愈随嫂子郑氏避乱江南,在宣城(今属安徽)的庄园居住,与侄子老成一起刻苦读书。韩老成是韩愈仲兄韩介的小儿子,由于韩会无子,于是过继了老成作为嗣子。老成也就是日后韩愈提到的十二郎,两人年岁相仿,一起长大,关系亲近。

贞元二年(786)的四月,北方才传来了李希烈被毒杀,淮西归顺的消息,中原开始恢复安宁。可惜在前一年八月,被李希烈拘禁幽辱三载的颜真卿,因为刚正不屈终遭缢杀,时年七十七。他抗赢了安史之乱,却仍死于藩镇余波。

贞元二年的秋末,韩愈辞别嫂夫人和侄子老成,北上赴京城参加进士考试。自出生起就耳闻目睹各种乱象的韩愈,此时心里充满了大济天下苍生的豪情志气:“我年十八九,壮志起胸中。作书献云阙,辞家逐秋蓬”(《赠族侄》)。

贞元三年(787),德宗始任李泌为宰相,并采纳了李泌一系列对内对外的建议,如勿害功臣;给京官涨俸禄;令戍卒耕种荒田,资助牛力、农具、种子;复行府兵制;与回纥(即回鹘)和亲,南通云南,西结大食、天竺,以困吐蕃等等。关中从此逐渐富强,有识之士也开始奋起,谋求变革,以期王朝中兴。

图:李泌(722年-789年4月1日 ),字长源。祖籍辽东郡襄平县(今辽宁辽阳),生于京兆府(今陕西西安) 。唐朝中期政治家、谋臣、学者,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。累官至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,封邺县侯,世称"李邺侯"。贞元五年(789年),李泌病逝,享年六十八岁。获赠太子太傅。

重入京城的韩愈到底还是太年轻了,很快就被趋利避害的炎凉世态泼了一身冷水。他闷头苦读圣人书,以为个个读书人都是圣人心肠,谁知道现实与圣人书的描绘相去甚远。韩愈来长安快一年了,没有找到事做,家庭又接应困难,缺衣少食,他只好上街去拦下北平王马燧的马车。

马燧在贞元二年时曾和浑瑊合并进击吐蕃,吐蕃连忙请盟,然而兵不厌诈,会盟有变,差点全军覆没。韩愈的堂兄韩弇在同吐蕃会盟时被擒,后遭杀害。于是当韩愈以“故人稚弟”的身份拜见时,马燧问清状况后就将他带回了安邑里的马家暂住,送他衣服和食物,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跟随韩愈学习。就这样韩愈在马家寄食,并充师任教,一直到贞元八年他考中进士。


韩孟之交与韩孟诗派

贞元八年(792)的进士考试,由宰相陆贽任主考,梁肃、王础为佐,算是一场相对比较公正的考试。那年放榜,号“龙虎榜”,时人多称善,网罗了一批“天下孤隽伟杰之士”。其中包括落第了三次的韩愈,也终于榜上有了名。

不过,有个南方人却名落孙山,正黯然神伤着,他就是孟郊。孟郊生性孤僻,不太与人往来,年轻时代隐居在河南嵩山,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,后来四海漂泊,在信州为茶圣陆羽新开的茶舍写过诗,又去苏州与诗人韦应物喝酒唱酬,却一直没有出来求仕。直到四十一岁时才奉母命在故乡湖州(今属浙江)参加了乡试,之后入京参加进士考试。

图:孟郊(751年-815年),字东野,汉族,湖州武康(今浙江德清县)人,祖籍平昌(今山东德州临邑县),先世居汝州(今属河南汝州),唐代著名诗人,少年时期隐居嵩山。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,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,代表作有《游子吟》。今传本《孟东野诗集》10卷。有"诗囚"之称,又与贾岛齐名,人称"郊寒岛瘦"。

孟郊比韩愈年长十七岁,为人又孤僻寡合,然而韩愈却一下子就注意到了孟郊,“一见为忘形交”,相见恨晚。韩愈非常同情孟郊半生不遇,总是对他极口称道,生怕后人不识其好处,认为他“古貌又古心”,异乎流俗。两人可谓三观一致,志趣相投,于是此后半生两人相知最深,感情最厚。韩愈还将他们二人的相识,与昔日李白、杜甫之遇作比:

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,长恨二人不相从。

吾与东野生并世,如何复蹑二子踪。

东野不得官,白首夸龙钟。

韩子稍奸黠,自惭青蒿倚长松。

低头拜东野,原得终始如駏蛩。

东野不回头,有如寸筳撞巨钟。

吾愿身为云,东野变为龙。

四方上下逐东野,虽有离别无由逢?

——韩愈《醉留东野》

二人结识后,韩愈特地写诗安慰了落榜的孟郊,鼓励他再接再厉。韩愈自己年少意盛,一腔孤勇,始以天下为己任,挥笔作枪,议论时事。他作《争臣论》(又名《谏臣论》),讥刺谏议大夫阳城尸位素餐,在任五年,却无所作为,一味保身,妄拿食禄,激得阳城最后终有所为。有意思的是,后来柳宗元也曾作书责备韩愈身为史官却不敢褒贬时事,正如今日韩愈质问阳城一样。

在韩愈中榜后的次年,柳宗元和刘禹锡也双双进士及第。其时韩愈二十六岁,柳宗元二十一岁,刘禹锡二十二岁。此外这一年,十五岁的元稹以明经科第一名擢第,闯进了长安士子交际圈,他日后的好友白居易则要等到七年后才登进士第。

图:柳宗元和刘禹锡画像。

根据唐制规定,士子先报考礼部主试进士等科中式后,还必须参加吏部主试的博学宏辞科试,录取后才能被授职。韩愈信心满满,记名选拔的有三人,即裴度、李观和韩愈,他在其中。结果公布之后,他落选了,被没有什么名气的陆观礼代替。韩愈对此非常不满,他觉得裴度、李观都是华实兼具,毫无异议,但这个不知道哪里跑出来的陆观礼却华实不符。显然有上位者从中动了手脚。不过,韩愈并未就此失去信心。

之后韩愈三次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辞科,都未被录取。他只好积极向其时的三个宰相赵憬、贾耽、卢迈上书,希望得到赏识和擢用,也一一宣告落空。这时嫂子病故的消息传来,他匆忙买船东下,赶回河阳奔丧。

和韩愈同榜的进士侯继,与韩愈关系比较亲密,他知道韩愈三试落空,写过信安慰韩愈。这次见韩愈突然匆忙离京远行,以为是受了打击要放弃,便写信相问。韩愈回信解释了离开的原因,并不是因为接连不得志就打算放弃,也不认为一时的进退代表长久,“吾之退未始不为进,而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”。韩愈字“退之”,寓意也正在此。

韩愈从小失去父母,长兄长嫂便如同他的父母,郑氏对他有养育之恩,韩愈非常感激,于是为她服丧一年。贞元十二年(796)服丧结束后,韩愈才谋到了一份差事。他入汴州(今河南开封)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,任观察使推官,并掌管书记。

在汴州,韩愈认识了穷书生李翱,他怜惜李翱家贫多事,没有能够完成学业,所以主动为其讲文析道,担任他的老师。韩愈的为文主张正是在同李翱传道的交流过程中逐渐成型的,日后李翱将同其他几位重要士子一起被归入韩愈古文写作阵营。

孟郊自长安来到了汴州,同韩愈分享一个好消息——他登科了!

昔日龌龊不足夸,今朝放荡思无涯。

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

——孟郊《登科后》

这是孟郊平生第一首快诗,大半生都苦兮兮的孟郊,总算有一日也能开怀大笑一回。孟郊住在韩愈家期间,还为韩愈介绍了一位新朋友:张籍

注:张籍(约772年—约830年),字文昌,和州乌江人,元和诗坛代表诗人, 中唐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,因张籍曾任官水部员外郎,所以人称“张水部”。张藉的诗变革了诗坛旧习,为中唐文学的复兴和唐代文学的第二次辉煌奠定了基础。代表作有《江南曲》《江村行》《湘江曲》《泗水行》等。

张籍曾同王建在魏州学诗,两人的乐府诗都写得很好,世称“张王乐府”。他最为时人所知的一个身份是,杜甫的骨灰级粉丝。张籍超级迷恋杜甫的诗歌,自杜甫死后,他就把杜甫的名诗一首一首烧掉,烧完后的灰烬拌上蜂蜜,每天早上吃上三匙。自言这样吃了杜甫的诗,就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。

韩愈也很喜欢杜诗,于是他和张籍顺理成章成为了好朋友,三人一起住在韩愈的汴州处所,把酒论诗谈文,相互唱和。张籍来汴州是参加进士初试的,其时董晋是汴州的主考官,韩愈从旁辅助,韩愈积极推荐了张籍。张籍在贞元十五年(799),得以进士及第。

贞元十五年的二月三日,董晋病死。董晋死后,韩愈同董晋的儿子一起护丧西归,离开了汴州。走后四天,汴州发生了兵变,韩愈恰好幸免于难。韩愈经弟子李翱的书荐改往徐州(今属江苏),投靠了徐州节度使张建封,仍然担任观察使推官。

张籍中进士后,过徐州符离拜谒了韩愈,住了一个多月才回家。在符离,韩愈的长子韩昶出生,韩愈给他取小名“符”。韩昶从小就不苟言笑,好读书,记性好,等到稍微大了点,出言成文。张籍觉得他是个聪明孩子,就主动教他作诗,才练习两三卷,就已经能够自己写诗了。韩愈的另一位弟子樊宗师则教他写文,在文章上也大有可观,深得乃父风采。

虽然孩子让韩愈很省心,但是在徐州和张建封的相处,并不如先前董晋融洽。张建封工作之余喜好击毬,韩愈觉得现在国家动乱,他却按兵不动,坐视国难不顾,反而玩物丧志,这不是正义之道。但是,张建封并没有接受韩愈的谏言,照样参加击毬。韩愈又曾上书建议将原规定的全日制上班,改成上、下午上班,中间留出休息时间,但是张建封也没有采纳。这些都助长了韩愈的不快。于是在贞元十六年(800)的五月,韩愈决定离开徐州,西归洛阳。刚走不久,坐镇彭城十余年的张建封就病死了,死后两天徐州发生了兵乱,韩愈再次幸免。

回到洛阳后,韩愈曾两次再入戎幕,但时间都很短暂。他只好回长安参加调选,最后选为国子监四门博士,开启了前后四年的授业解惑的教书生涯。

正好孟郊也奉母命来长安参加铨选,被选为溧阳尉。溧阳位于长三角,苏、浙、皖三省交界处,孟郊将要南下去任职了,韩愈写了一封信送别好友。这封信后来成为了韩孟诗派的理论宣言书,信中韩愈提出了一条重要理论主张:不平则鸣

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。……人之于言也亦然。有不得已者而后言,其歌也有思,其哭也有怀。凡出乎口而为声者,其皆有弗平者乎!

——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节选

韩愈深知好友的性格,去做县尉实际上是与他的性格与追求相违背的,因此写诗作文为一生怀才不遇、困厄潦倒的孟郊鸣不平,哀其不幸。在韩愈眼里,李翱、张籍和孟郊都是“善鸣”者,孟郊尤甚,他们终将会经过时代的选择而被留存下来。


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

贞元十八年(802)的冬天,长安雨雪霏霏,人间红梅白头。

白居易两年前进士及第,今年再次赴京参加吏部的书判拔萃科考试。考场上,白居易见着了元稹,两人订交。来年春天,两人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,同授秘书省校书郎。不久,白居易还结识了自外入京的刘禹锡和柳宗元。刘禹锡自京兆渭南主簿入调为监察御史,柳宗元自蓝田尉入为监察御史里行,韩愈也在这年由国子监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,如此便都在一个交际圈里了。

所不同的,是几个人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。柳宗元、刘禹锡为王叔文、韦执谊所赏识,受太子李诵信任,拟对朝政有所改革,代表比较激进的一派。韩愈的政治态度则相对保守,更致力于思想学术的整顿,试图以儒学的“复古”来整饬社会纲纪,即“适于时,救其弊”。白居易、元稹则致力于诗歌创作的革新。

图:元稹(779年-831年),字微之,别字威明,河南洛阳人。唐朝大臣、诗人、文学家。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,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,比部郎中元宽之子,母为荥阳郑氏。代表作有传奇《莺莺传》《菊花》《离思五首》《遣悲怀三首》等。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,收录诗赋、诏册、铭谏、论议等共100卷,留世有《元氏长庆集》。

安史之乱后,盛唐时代强大繁荣、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,代之而起的,是藩镇割据、佛老蕃滋、宦官专权、民困政乱等一系列问题,整个社会处在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中。面对这种局面,一部分有识之士满怀忧患意识,在贞元、元和之际挺身而出,参政议政,研讨治国方案,表现出改革现实的强烈愿望。在政治上表现为“永贞革新”和元和新变,在文学实践上则表现为韩愈、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、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,后者一在文章领域,一在诗歌领域,花开两朵,各表一枝。这些种种努力,终于有力地促使唐王朝走向中兴,迎来“元和中兴”局面。

贞元二十年(804)九月,太子李诵突然中风,口不能言。德宗因挂念儿子的病情,又年事已高,同时病重,没等冬天过去,德宗就病殁了。李诵即位,是为顺宗。

图:唐顺宗李诵(761年1月8日―806年),唐德宗李适长子,唐朝第十位皇帝(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)。初封宣城郡王,后进封宣王,779年立为太子。805年,唐德宗驾崩,太子李诵继位,是为唐顺宗。同年八月,禅位给太子李纯,自称太上皇。次年李诵驾崩,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,庙号顺宗,葬于丰陵。

贞元二十一年,亦即永贞元年(805),顺宗即位后,立即重用王叔文、王伾等人进行改革。他们和柳宗元、刘禹锡、吕温等人一起,形成了以“二王刘柳”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,发起了一场旨在打击宦官集团和藩镇割据的政治革新运动,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使贞元弊政,廓然一清,史称“永贞革新”。

由于王叔文等欲夺宦官手中军权,改革动摇了宦官的权力,他们决定另立新君,推举顺宗的长子李纯上位,即唐宪宗。他们逼迫顺宗退位称太上皇(不久驾崩),史称“永贞内禅”。只进行了半年左右的政治革新宣告失败。“二王”死去,其余人等外贬为远州司马,是为“二王八司马”事件。其中,柳宗元被贬永州(今属湖南),刘禹锡被贬朗州(今属湖南),此后再没能回到权力中枢。

顺宗即位后曾大赦天下,韩愈在被赦之列。宪宗即位后,又大赦,于是韩愈因年内两次大赦,改任江陵法曹参军。

在韩愈逢赦北上的途中,韩愈碰到了遭贬的刘禹锡,故人相逢,感慨万分,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命运节点。韩愈作有《永贞行》一诗送给刘禹锡,诗中详细谈及了永贞革新的经过与失败结果,碍于当时的政治气氛,韩愈不得不对革新略事声讨,但随即他又对刘禹锡今后的遭遇及注意事项,反复告诫叮咛。

韩愈对永贞革新的态度很微妙,既不支持,也不强烈反对,因而连带着柳刘的态度也多是怜惜。后来,韩愈在编写的《顺宗实录》中就振笔直书了永贞革新,对德宗晚年的各项弊政尽情揭露。

元和元年(806)六月,韩愈自江陵被诏回京任国子博士,仍然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老本行,生活由此转向闲适安定。

宪宗即位后,便是元白等人大展拳脚的时间了。白居易开始频繁上书言事,并写下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喻诗,希望以此“歌生民病”,“补察时政”。白居易在写给元稹的《与元九书》中提出: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也就是说诗歌应该“为君、为臣、为民、为物、为事而作,不为文而作”。这继承了杜甫开创的“诗史”传统,张籍、王建、白居易、元稹等人接过旗帜,以新乐府诗体描写时事,美刺现实,试图在诗中反映民生疾苦与社会现实弊端,上达天听。

图:唐宪宗李纯(778年―820年),本名李淳,唐德宗李适之孙、唐顺宗李诵长子,唐代第十一位皇帝(805年―820年在位)。李纯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: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,二是暂时平定一些藩镇。经过平定藩镇,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。

出于相同的目的,韩愈和柳宗元不约而同地举起了“复古”的旗帜,提出“文以载道”、“文以明道”的口号,提倡学古文(“古文”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,以散行单句为主,不受格式拘束,有利于反映现实,表达思想),习古道,促使文体文风改革,由骈而散,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。两人都创作出了大量包含政治激情、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文杰作。在这一过程中,韩愈还对从事古文写作的人给予大力扶持和称赞,在他的周围,聚集了张籍、李翱、李汉、皇甫湜、侯喜、樊宗师等一大批古文作者,声势颇为强盛。

而柳宗元当时在南方贬所,虽然创作古文的声势和影响比不上韩愈,但也影响不小。据《旧唐书》所载:“江岭间为进士者,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,凡经其门,必为名士。著述之盛,名动于时。”足可见柳宗元的号召力。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